而且,品牌數十年如一日堅持訴求“去屑”,把“海飛絲=去屑”打入顧客的心智,一旦占據心智,即使對手和你做得一模一樣,但顧客依然會認為你的要更好而選擇你。
請問CBD的“小心,家會年輕10歲”這句擔起了差異化的基本任務嗎?這句廣告有三個明顯缺點:
1、不一目了然,需要解釋。
2、訴求不清晰,需要思考。
這句話本意是想突出“時尚”,引起關注,但這種隱蓄的方式并不適合信息與產品爆炸的今天,沒有人愿意花時間去猜悟,更何況還是秒掃一眼的廣告。
優秀的品牌,廣告訴求都非常明顯,直截了當:
—舒適,就坐芝華仕頭等艙沙發。
—高檔裝修,不用大理石,就用簡一大理石瓷磚。
—TATA木門,我的靜音生活。
—喜臨門,保護脊椎的床墊。
3、無法把這句話上升為戰略。
廣告不是口號,而是定位的一種表達,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承諾,也是戰略的一種表現方式。
比如瓜子二手車初期的訴求就是“沒有中間商賺差價”,這個價值就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承諾,企業的方方面面都是圍繞這句話來展開和做取舍,所以不做收車服務,也不做新車服務,只做C2C模式。
比如TATA木門,訴求“靜音生活”,但“靜音”不僅是口號,更是核心戰略。研發與空間,銷售與品宣都圍繞“靜音”這個點升級,“超級靜音三件套”,“靜音系統”、“全屋靜音”、“45度斜口靜音塞式結構”、第3代第4代靜音門,不斷迭代,把“TATA=靜音木門”打入消費者心智,構建了強大的認知優勢與識別度,才有了TATA今天在木門行業的領導地位。
請問,CBD的“小心,家會年輕10歲”這句廣告語可以上升為戰略嗎?能突顯與對手的與眾不同嗎?企業能圍繞這句話來展開一致性的聚焦經營嗎?
信任狀支撐(憑什么相信你?)
人無信不立,品牌也如此。
消費者對廣告天生不信任,這是人性。
他們內心總是擔心有各種風險,比如金錢風險,生理風險,心理風險,功能風險及社會風險。
所以,為了讓顧客更好的接受廣告,品牌需要提供一個信任狀背書來打消顧客的顧慮。
比如飛鶴奶粉訴求: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。信任狀是:一年超1億罐被媽媽選擇。
比如瓜子二手車訴求:沒有中間商賺差價。信任狀:二手車行業領軍品牌。
比如老板大吸力油煙機,信任狀:連續5年全球更暢銷。
比如舒達床墊,88年暢銷美國,連續七年全美銷量第一。
選取信任狀有多種方式,可以是銷量排名、第三方權威機構、名人及其他,當然,還有特勞特的7個經典建立信任狀的方法,不贅述。
CBD的廣告是“小心,家會年輕10歲”,請問信任狀是什么?沒有!
顧客憑什么要相信你說的?
代表品項(有圖有真相)
有圖才有真相。
做廣告居然不放產品圖,比較罕見!放眼望去,幾乎所有的廣告都會放產品照片。CBD的廣告畫面完全沒有產品,則會存在兩個弊端:
1、缺乏產品的有效關聯,無法激發購買的欲望。
2、缺乏一個進入心智建立記憶的產品符號。
如果一個品牌能擁有一個鮮明,獨特而令人難忘的代表性品項,將有利于進入顧客心智并扎根其中,在顧客產生品類需求時也易于被優先選擇。
品牌應該在早期就有意識地甄別或設計出自己的代表性品項,集力打造并傳播,這將有助于顧客對品牌加強認識和加深印象,為品牌能順利進入并扎根顧客心智奠定了基礎。
在品牌早期,代表品項就是品牌的最佳明星代言人,企業的主角。
比如可口可樂6.5盎司的弧形瓶形,幫助可口可樂從眾多飲料中凸顯出來,曾42年沒有過變化,讓人印象深刻。紅牛與王老吉的產品也是如此,深入人心。
比如芝華仕那個經典的功能沙發造型,慕思在機場廣告畫面里的產品與老頭,簡一大理石的瓷磚效果畫面,老板大吸力油煙機的廚房吸力場景等等,都因有代表性品項而進入心智,記憶深刻。當客戶一產生需求時,迅速調出那個熟悉的產品畫面,降低了心理的不安全感,也快速對接了顧客的需求。
而CBD的產品在哪里呢?沒有。“家居”本來就是很抽象的概念,見仁見智,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場景范式,自然無法形成激發客戶購買的原始欲望。僅用一只毫無關聯的豹子頭,且在與品牌及訴求毫無關聯的情況下,的確很難起到打動客戶的目的。
所以,CBD無論是從品牌名,品類名,廣告語,豹子頭,讓顧客無法一眼就識別它是做什么的,帶來什么好處。加上沒有產品圖,也沒有信任狀,購買理由也很模糊,因此,很難進行有效的轉化與品牌認知度的建立,費效比低。當然,并不是說完全無效,至少混了個臉熟,保持了品牌熱度,增加了經銷商信心而已。
虎馬小結
最后,也可能會有人會說,這種廣告很有創意啊。說這種話的人,一般是兩種人,一是設計師或是有些個性的人,另外一部分就是杠精。不可否認,會有人因為創意而喜歡它,但是不要忘了,廣告是打給主流人群看,而不是極小眾個性群體看。
所以說,CBD這則廣告,雖然有可能成為家具行業有史以來爭議最大的廣告,但科學就是科學,基本上沒有爭議。
虎馬傳媒作為品牌文化建設專委會會長單位,旨在解決每一位客戶的品牌問題,為大家奉上最新的品牌戰略知識,以及通過各行各業成功案例的分析,幫助廣告主借助一套科學的戰略理論與實踐的方法,面對現有難題,從中找出應對手段,并思考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。